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4年8月27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冯海萍:传承皮绣技艺“绣”出致富梦想

从一位普通的绣娘,到西宁市非遗传承人、青海省民间一级工艺师;

从20平方米的毛坯房,到600平方米初具规模的公司;

从最初的6位员工,到如今吸纳380多名民间手工艺人从事皮绣生产。

湟源,这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织的咽喉之地,诞生了许多融合多民族特色的艺术瑰宝,皮绣就是其中之一。这种浓缩了多元文化和精湛技艺的艺术精品,深深地吸引着冯海萍。

“当我有机会成为第一批皮绣产品研发人员时,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传承和发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十年磨一剑,冯海萍的技艺日益精湛,她的心中也萌生了更大的梦想。

在丹噶尔古城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冯海萍以针为笔,编织着属于自己的梦想篇章,同时成为县里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的故事,是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深刻诠释,也是对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展现。

从无到有,梦想照进现实

“自小便在家庭的熏陶下接触刺绣,那些细腻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像是我童年的梦。”冯海萍告诉记者,她的奶奶非常爱好刺绣,家里大到沙发单小到鞋垫,都是奶奶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成家之后,婆婆的刺绣手艺再次让冯海萍对刺绣产生无尽的热爱。

正是这份热爱,驱使着冯海萍将刺绣变为终生的事业追求。2017年,随着青海羌韵绣艺手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的正式成立,冯海萍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回忆起那段创业的艰辛历程,她感慨道:“我们从一个仅20多平方米的毛坯房起步,经历了无数次的搬迁和扩建,才有了今天6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铸就了我们团队的坚韧与团结。”

在公司内部,冯海萍不仅是领航者,更是大家心中的精神灯塔。“她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一位老员工如此形容。在冯海萍的带领下,羌韵公司不仅汇聚了众多省级工艺美术师和非遗传承人,还成功注册了商标和专利,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华丽蜕变。

带动妇女就业,绣出幸福生活

自己的梦想实现了,但看着身边那些为了照顾家庭放弃自己梦想的女同胞,冯海萍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通过刺绣技艺带动妇女就业,为她们的生活增添色彩!”6年间,羌韵公司通过“公司+农户+免费”的培训模式,累计培训各类城乡妇女超过3000人次,直接吸纳了380多名民间手工艺人从事皮绣生产,间接带动了近3000人的就业。

“我想让更多留守在家中的妇女、下岗女工和残障人士找到自我价值,通过皮绣这门手艺增加收入。”冯海萍不仅为她们提供制作材料,还亲自上阵教授技艺,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掌握皮绣技能。一批批精美的皮绣成品被回收,不仅是对这些妇女手艺的认可,更是对她们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

“我掌握了皮绣技能,还增加了收入,家里人也特别支持我,每天和大家一起探讨绣活、聊聊家常,生活很充实。”村民王玉梅说。

文化传承,以针为笔绘未来

如何让皮绣做得出来、传得下去,是冯海萍时常思考的问题。冯海萍深知,技艺的传承需要教育与创新的双重驱动。为此,她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亲自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述皮绣的历史与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我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并爱上我们的非遗文化,成为未来的传承者和创新者。”冯海萍满怀期待地说。如今,湟源皮绣已成为青海省“青绣”品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韵公司也凭借其卓越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展望未来,冯海萍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以匠心筑梦,绣艺生辉,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她计划将皮绣生产与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同时,她也将继续以“传、帮、带”的形式,让更多农村妇女利用皮绣平台增加收入,共同绣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记者 刘瑜)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