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7岁的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王大珩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带着对祖国的牵挂远赴异国他乡,在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物理系攻读技术光学研究生。1940年获得理学硕士学位,次年进入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在世界著名玻璃学家特纳教授指导下专攻光学玻璃。1942年,为了学习制造光学玻璃的真正本领,他毅然放弃了在读的博士学位,应聘到昌司玻璃公司,做了长达五年的实验物理师。
1948年4月,王大珩辞去昌司玻璃公司职务,放弃英国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地踏上归国的旅程。回到祖国后,在钱三强的推荐下,中国科学院决定让王大珩负责筹建仪器馆的工作,当时,一切都在初创阶段。不仅仅是科学仪器匮乏,就连制造光学精密科学仪器的材料光学玻璃也是空白,而国家能提供给他们的只有1400万斤小米,这是创建仪器馆的全部经费。在他的鼓励和带领下,全馆从零做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光学玻璃的研制工作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带领团队,参与“两弹一星”项目所有光学研究任务,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靶场观测设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火球威力的高速摄影仪,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在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王大珩所主持研制的光学仪,成功采集到核爆区域的一手影像资料,为今后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试验数据。为原子弹爆炸、导弹发射、氢弹试验、人造卫星上天等,作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