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抱有“工业救国”理想的王希季,于1947年考入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动力及燃料专业,1949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取了科学硕士学位。
就在王希季准备进一步攻读博士学位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变了他的求学计划。美国政府为了留住中国留学生,给他们创造了许多优厚的条件。但王希季已经归心似箭。他出国就是为了学习先进技术,改变祖国的落后状况,新中国已经成立,有了施展抱负的社会环境,因此,他毅然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到祖国后王希季接到上海市委组织部的通知,让他到新成立的上海机电设计院报到。具体做什么工作,市委组织部的人没有明说,只是说“去了就知道了”。报到时,他才知道新单位是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双重领导的科研机构,主要负责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的总体设计。他担任技术负责人,主管火箭的研制工作。
然而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攻关的过程十分艰难,经常会碰到一些连自己都没接触过的新东西,王希季常常是头一天晚上啃书本,第二天就给大家上课传授。在许多基本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王希季他们土法上马,没有电子计算机,他们就用手摇计算器,用双手计算大数据,24小时三班倒,一个月左右,才算出一条弹道来。在攀登航天高峰的道路上,王希季的脚步从未停歇。
王希季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为祖国航天事业打好了“地基”,他用一生的奉献践行了他的誓言:我愿做太空的铺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