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年底,朱光亚牵头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并送给美国各地区中国留学生传阅、讨论、联合署名。这封信一经公开,就在中国留学生中引起轰动。到第二年2月下旬,已有52名决定当时回国的留学人员签了自己的名字。
1950年2月底,刚刚获得密歇根大学核物理专业博士学位不久的朱光亚,拒绝了美国经济合作署提供的救济金,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返回祖国,成为第一批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海外游子。
回到祖国仅仅四天,25岁的朱光亚就站在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讲台上。在这期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原子能和原子弹》,这是中国当时系统论述核武器的学术著作。在完成教学之外,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原子弹之梦。
1959年,苏联撤走在华专家,我国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核事业。当时的核武器研究所急需一位负责原子弹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年仅35岁的朱光亚临危受命,被调入核武器研究所,承担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任。
朱光亚还参加了新中国历次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参与了国家“863 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组织领导了历次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战略研究。1994年6月至1998年5月,他担任中国工程院第一任院长、党组书记,领导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程序,为中国工程院的初创和发展做了大量奠基性和开拓性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