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拒绝援助我国研制原子弹;1960年7月,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带走了图纸和资料。
当周光召得知了苏联撕毁合同的消息后,他联名请缨:回国参战。1961年,32岁的周光召从苏联回国,立马带病工作,仔细检查了九次计算的结果,认为计算并没有问题,便开始着手推翻苏联数据的可靠性。经过连续多日的仔细研究,最后他巧用“最大功”原理,论证了苏联专家提供的数据“不可能”。这一论证说服了所有在座的专家,“拦路虎”终于被放倒,理论设计工作得以继续。
1964年10月15日,原子弹试爆前夜,一份急电从基地罗布泊发到北京,电文称突然发现一种材料中的杂质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于是,周光召所在的理论小组连夜组织运算,彻夜不眠,直至第二天上午,他将一份计算报告呈送到周恩来总理面前:“经计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的失败率小于万分之一。”当天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没有苏联专家,中国休想造出原子弹”的狂妄论断。传奇或许无法复制,精神将传承不息。周光召经常鼓励自己的学生:“放弃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个人对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