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省会担当,全力开展湟水流域水质综合整治攻坚行动,逐一补齐短板弱项,湟水河小峡桥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这份成绩的取得,既是近年来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打好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的延续、巩固和提升,也是‘十四五’以来西宁市全面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的具体体现。”韩兴斌介绍道。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坚持“四水四定”策略,系统谋划“一城两环四网”高原生态水城布局,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全市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实现全覆盖,万元GDP用水量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1.4%和42.7%,在青藏高原率先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并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
推动水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开展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等专项行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7.13平方公里。深入推进水生物多样性保护,投放花斑裸鲤鱼苗,成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教育基地,构建了“分布均衡、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林草湿生态系统。实施重点水系精细化管理及水生态系统修复治理工程,北川河治理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深化水污染综合防治,自2017年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开展多项专项整治,清除河道垃圾及固体废弃物16万吨。连续6年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完成了涉及西宁市的47座小水电退出或整改,深入开展湟水河枯水期专项检查和常态化涉水企业驻场督导、突击夜查,联合海东、海北共同签署湟水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上下游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在全省率先推广水环境应急“南阳实践”。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全省率先建成市政排水管网地理信息“一张图”,创新湟水流域入河排口“一图一表一账”精细化治理模式。实施污水处理厂扩能改造及新建项目,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至62.75万吨/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327个。
韩兴斌还介绍了西宁市实现生活垃圾“零填埋”相关情况及取得的成效,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西宁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于2020年8月投资16.6亿元建设日处理3000吨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2023年4月正式运营,今年5月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理,率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西宁还主动承担省会城市责任,向周边县开放焚烧处理设施,累计处理1.8万余吨垃圾,解决环青海湖地区垃圾处理难题。实施《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回收利用率和资源化利用率分别超45%和88%,示范居民户数达到50%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优化收运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处理体系,已焚烧处理垃圾100万吨,发电4.7亿千瓦时,实现碳减排41万吨,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同时,加强填埋场监管,建设曹家沟生活垃圾应急填埋场,形成“焚烧发电为主、应急填埋为辅”的处理体系。(记者 张弘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