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祥
在科举制度背景下,为何读书的问题的答案可能只有一个,即“考取功名”。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对于当时的读书人而言,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然而时过势移,如今所谓“为谋职而读书”“为文凭而读书”“为职称而读书”便很难说不是“功名”的变种。这原本是可以理解的,在一个以工具理性为标尺的市场经济社会里,一切活动的源脉和归宿都是经济效益,任何价值都有物化的可能与危险。而读书之事,当然也在所难免。
但是,我宁愿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的基本需要,作为生命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给养,如同吃饭、睡觉一样,读书应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应成为我们生活中一项须臾不可或缺的内容,一个有充分理由让其存在的必然选项。我们不必问为什么而读书,因为读书本身便是目的。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是不需要接受任何“劝谕”才读书的,因为他需要读书正如他需要吃饭、睡觉一样。惩罚一个读书人最高明的办法与手段,莫过于剥夺他读书的权利,或剥夺他自由选择读书的权利。历史上,一些知识分子被迫害致死,除了肉体上的折磨和物质生活上的困顿之外,没有书读或者读不到自己希望读的书,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吧,毕竟,读书是他们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给养,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最重要的依凭。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应当与他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除了与别人的交谈、沟通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仰仗于读书。原因在于,读书毕竟是最不受时空限制的、最平等的对话方式。籍此,人们不仅能够获取各种信息,明白各种事理,洞悉世相人生,而且更重要的是人们能够找到自身精神上的“共同体”——读书就是如此地慰籍着人们的魂灵。
或许有人要问,读书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否太奢侈,是否太浪漫主义,太理想主义?的确,当今世界,很多人需要赚取太多的金钱,需要实现太多的欲望,需要处理太多的俗务,读书似乎不免要被边缘被遗忘。但笔者认为,只要人世还存在着一方精神上的净土,只要承认人的心灵需要不断地净化和升华,那么读书就不可避免地要被关注和重视,乃至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需要。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知识分子,即便普罗大众也应该恪守与遵循。手机微信总有玩腻的时候,朋友会有背弃你的时候,而书既读不倦,更不会背弃你。如此的福分,人们如果不去珍惜它拥有它,那就是对生命资源的不恭与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