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发展定位是什么?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
回答好这些问题,是读懂一个地方如何以高质量发展承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切入点,是领会不同省会城市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
回顾我们这座在高原崛起的幸福之城的位势、优势、态势,透过这样一组数据,会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一次建成容量最大、能效指标最高的高海拔电厂;
创建以唐道·637、豹街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美食休闲街区47条;
推行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创新机制……
是的,向前的每一步,都在水滴石穿的细节里。打开西宁幸福清单,全市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把握走在前作表率的实践要求,积极回应市民高品质多元化美好生活需求,这座青藏高原上幸福城市的成长轨迹愈发清晰、幸福画卷愈发壮美。
更大的幸福格局 —
以“四地”建设筑牢城市高质量发展基石
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中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既是省委立足省情实际提出的重大要求,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宁实践的路径和关键。
事关西宁未来谋篇布局的工作——市委、市政府跳出西宁看西宁,置身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大坐标系下,以战略性、前瞻性的眼光规划、谋划西宁的未来,以市委“每月一地”机制为抓手,推动西宁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有效发挥中心城市核心引领、关键支撑作用,成为产业融合地、要素集聚地、服务支撑地、功能承载地、价值提升地、开放引领地、创新策源地。
创新、融入、整合、行动,一系列的韬略在研磨中诞生——
聚焦推动服务和引领产业“四地”建设,建立“每月一地”研究推动机制,市委常委会对“一个创新基地、三个中心城市”建设每月一议,统筹调度,形成了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抓关键”、牵头部门“抓统筹、总协调”、责任部门“主动干、抓落实”的联动工作推进格局,分领域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工作统筹,专班专项推动,确保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深度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建设,建立世界级盐湖产业创新基地协同联动机制,青海盐湖所甘河中试基地成功掌握硼酸镁、硼酸锌等部分制备技术,盐湖资源绿色高值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管理架构和工作机制基本形成。
聚焦源网荷储一体化新型电力系统示范中心城市建设,一次建成容量最大、能效指标最高的高海拔电厂、智慧电厂样板工程、青海首家与新能源打捆外送配套火电电源。
紧盯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完成文旅投资10.7亿元,以“雪豹之都”带动消费经济,先后创建以唐道·637、豹街等为代表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美食休闲街区47条,“雪豹之都”“丁香之城”“夏都西宁”城市名片越擦越亮。
扎实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40家100余种产品进京,23家130余种产品入港,18家20余种产品出海,绿色有机成为农畜产品“金字招牌”的有力支撑。
全力推动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引进了一批延链补链强链的关键性项目。围绕19个关键领域,细化为138条具体措施,形成4.0版政策体系,全力打造具有西宁美誉度的一流营商环境。
更亮的幸福底色—
“有诉必应马上办”打造多元共治新格局
应倾听民声,顺应民意,汇集民智,改善民生,在高速的发展中,要探索出城市管理的“西宁样本”——
西宁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城市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推出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工作机制,畅通“接、派、办、督、评、报”等环节,推动群众诉求及时感知、快速响应、高效办理,自2023年10月推出以来,累计受理群众诉求35.9万余件,响应率、解决率、满意率分别达99.5%、98.6%、96%。
坚持以“好机制”引领“好成效”。坚持把“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作为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实践,探索建立“高位推动、多口归一、一派到位、一盯到底、三级督办、考评点评、预警分析、以宣促建”的全链条、全环节、全方位闭环工作体系,全面畅通“接、派、办、督、评、报”等工作环节,坚持“书记抓”高位推动、“抓书记”强化落实,全面打通部门、层级、区域间民生诉求受理渠道壁垒,对所有渠道民生诉求接办信息统一归集、归口管理,建立复杂疑难诉求会商研判机制和首接单位负责制。
坚持以“好平台”承载“好导向”。建立以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为主,市长信箱、“运管服”“市民通”、营商环境监督监测平台、网络举报受理平台和市属媒体等多个受理渠道同频发力,涵盖电话、网络、平台和媒体等多渠道的诉求受理一体化管理平台,以7×24小时的全天候服务,全面感知和发现群众诉求,全面响应和解决群众难题,有力推动了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认真落实“民呼我为”“接诉即办”机制,高效办好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更强的幸福引力 —
以丰硕民生成果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
作为青藏高原最宜居的中心城市,西宁不仅是西宁人的西宁,更是全省人民的服务保障基地。
于是,西宁始终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坚持主要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病有所医”托起群众“健康梦”。全面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优化分级诊疗疾病病种目录,逐步将一、二级医疗机构病种目录扩大至240+种和300+种。打造“15分钟医保服务圈”,医保患者个人支出占比由降至32.46%,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比降至21.69%,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821支家庭医生团队积极融入1083个基层治理网格,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1.61%。
“老有所安”托起老年“幸福梦”。建成148个爱老幸福食堂,形成社区“十五分钟”助餐服务网络,累计为383万人次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建成城北区马坊街道社区居家服务网络,改造完成13个农村助餐点,为公办养老机构增设400张护理型床位,为420户老年人实施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创新开展“幸福养老管家”工作,在全市45个小区开展为老服务。
“学有所教”托起青少年“成才梦”。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5亿元,实施七大类65个项目,新增学位6500个。扎实推进大通县佰胜幼儿园等8所幼儿园建设,新增公办园学位1200余个,普惠性幼儿园占比增至96%。优化调整18所城区中小学校城乡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完成城中区开展2个联合体教育集团试点和湟中区14个义务教育学区设置。
“读有所乐”托起全民“文化梦”。全力打造“委托运营+通借通还+活动共办”的建设运营模式以及“公共图书馆+城市书房+民营书店+N”的全民阅读服务模式。目前,西宁市现有市级图书馆1座、县区级图书馆7座、职工书屋295家、城市书房22家,农家书屋905家,11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均配备图书室(角),涌现出最书里、香水书院、五峰书院、北城书院等一批区域城市书房品牌。
幸福是荣誉,是感受,更是志同道合的奋斗。
站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西宁正在以扛牢责任、真抓实干的态度,让每一个生活在西宁的人,都能心有所属、情有所依、梦有所归!(记者 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