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GDP处在8000~10000亿元的有6座城市,也是准万亿之城,分别为唐山、徐州、大连、温州、沈阳和厦门,GDP分别为9133.3亿元、8900.44亿元、8752.9亿元、8730.6亿元、8122.1亿元、8066.49亿元。
2024年前三季度,这6座城市的排位发生了变化,冲刺万亿之城的头号种子唐山,已被徐州、温州反超,厦门则是6城中前三季度GDP增速唯一低于5%的城市。
从经济规模看,目前领先的徐州、温州2024年前三季度GDP分别为6899.37亿元和6732亿元,均未超7000亿元,与万亿之城的差距分别还有3101亿元、3268亿元,年底冲线的难度不小。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发现,6座准万亿GDP城市中,仅大连明确“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要突破1万亿元”目标,唐山、徐州、温州、沈阳都将GDP破万亿目标定在了2025年。其中,徐州在2021年就提出2025年GDP力争破万亿,2024年的徐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锚定“十四五”迈入万亿级城市的目标不动摇,继续将时间定在2025年。
目前来看,六座万亿之城后备军中,徐州、温州、唐山、大连、沈阳这五座城市有可能在2025年继续突围万亿之城,底气何在?
徐州的蜕变来源于产业结构的转变,从传统的资源型和重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城市。2024年前11个月,徐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6.3%,“343”创新产业集群提供了有力支撑,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数字经济三个千亿级产业成为徐州的新支柱产业。
2024年第一季度,徐州GDP为2118.35亿元,同比增长6.9%;上半年GDP为4228.73亿元,增速6.3%;前三季度GDP为6899.37亿元,增速6.2%。目前看,徐州为2025年冲线GDP万亿之城打下坚实基础。
徐州也正在大力提振消费,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25年,徐州将围绕打响“国潮汉风”“快哉徐州”品牌,塑造城市文旅IP,策划特色旅游线路。
温州和徐州一直以来是城市竞逐的老搭档,但温州有着不同的产业特色。当前,温州正在打造浙江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
早在2019年,温州就提出到2025年实现万亿GDP和人口千万的“双万”目标。2024年前三季度,温州GDP达6732亿元,超过唐山、大连,在万亿之城后备军中暂列第二,从经济增速看,温州前三季度同比增长6.2%,与徐州一致,增速高于全国1.4个百分点。
工业仍然是支撑温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除了“5+5”重点产业转型成效明显,温州新兴产业发展势头也十分强劲。
2024年前11个月,温州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65.5亿元,同比增长10.1%,延续较快增长态势,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汽摩配(20.2%)、电气(19.1%)等产业实现较快增长;五大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8.6%、15.9%、14.1%、12.6%。
2023年唐山的GDP为9133.3亿元,离万亿之城的距离不到1000亿元。但2024年前三季度,唐山被徐州、温州反超,目前冲刺万亿的潜力明显不足。
2024年前三季度,唐山GDP增速为5.1%,离达成全年GDP同比增长6%左右的目标仍然有差距。事实上,2024年前11个月,唐山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并不算太低。唐山的失落与其产业结构有明显关联,作为钢铁重镇,其经济深度依赖钢铁市场发展,单一行业依赖度高使唐山经济抗风险性较差。2024年上半年,唐山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9.5%,是河北省唯一负增长城市。
大连、沈阳同为东北的万亿GDP城市后备军,也肩负着让东北实现万亿GDP城市零突破的目标。
大连的特色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开放的优势也让进出口贸易成为大连的鲜明画像。2024年前11个月,大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目前来看,大连在经济发展、产业体系方面稳健转型,并未设定高目标,但也没有明显掉队。
沈阳相比大连,虽然少了港口优势,但产业链集中度更有特色。沈阳是宝马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近年来也成为工业机器人、无人机等新兴产品的加工基地。2024年前11个月,沈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2025年万亿GDP城市或迎来大扩围,5座准万亿城市都有潜力实现经济规模稳健扩张,其中徐州、温州晋级万亿之城的潜力较大,大连、沈阳在重塑工业体系过程中,也将逐步实现东北地区万亿之城零的突破,唐山经济规模虽然接近万亿,但仍需加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力度,强化经济的抗风险性。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