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2月26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机动车破100万辆背后的畅通密码

2月21日早高峰时段,在西宁市交通信号配时中心,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精准映射着城市的交通脉动。正值高峰期,屏幕显示,在新宁路与胜利路交叉口路口,车辆开始逐渐排起长队,面对这一状况,配时中心民警立即指挥团队启动远程信号管控,延长由北向南左转方向通行时长,缓解该向等候区内溢出到下一路口的交通,避免了连续拥堵的发生。

1月2日18时,随着一辆辆机动车在西宁市的街道上穿梭不息,西宁市机动车保有量正式突破100万辆大关。

100万辆意味着什么?

机动车数量是一座城市经济和活力的体现。按照国际通行说法,100万辆以上的汽车保有量是一个城市进入“汽车社会”的标志。西宁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大关,标志着这座高原古城正式跨入了百万辆级的“汽车时代”。

“汽车时代”背后是高速发展的经济,是市民出行需求的不断提高,随着社会发展,机动车保有量还将持续增加。如何缓解车辆拥堵、保障市民出行顺畅,这道严峻考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外成环、内成网”,畅通交通“大格局”

从高空俯瞰西宁,一幅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画卷缓缓展开。这张立体交通网是西宁大力推进市政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生动写照。

西宁的地形整体呈“X”型,城区东西狭长,南北两山对峙,城市“骨架”不大,路面不宽。然而,西宁并未因此停下发展的脚步。近年来,从“畅通西宁”到“幸福西宁·绿色交通”到“大西宁”路网体系建设,西宁投资600多亿元建成凤凰山路等187条道路,昆仑桥等17座桥梁,打通西关大街西延等22条瓶颈断头路,让主、次干道和支路形成了内部微循环圈。新增南北高速下线口19处,建成城区路网里程达668公里,形成了“外成环、内成网”的交通框架,市域周边通道、城区路网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目前,路网密度达到5.8公里/平方公里。

经常从州县来西宁过节假日的李爱中对西宁市的交通变化深有感触。“我在州县工作了30年,几乎每周都要从黄南来西宁,以前南绕城高速还没建成,从黄南回西宁的家必须穿过市区,本来市区车就很多,遇到晚高峰就更拥堵了,等得人心烦意乱不说,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自从南绕城高速投入使用,我们回家直接走高速,不用再到市区‘抢路了’,方便又快捷!”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通车后,由于沿线互通立交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接,市区部分车流量得以分流,车辆过境通行能力进一步提高,缓解了城内的交通压力。

畅通工程是一个最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大手笔和微手术相结合。2024年以来,交警部门推进道路微改造治理,配合市政部门打通门源路与海湖大道交叉口,实现车流互通;拓宽站东巷与互助路交叉口西侧车行道,提高路口通行能力;规整昆仑西路与冷湖路交叉口南口慢行设施,分离人车交织。同时,在人民公园、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博雅小学等地增设43处人行过街设施和149部直梯和扶梯,对27处既有人行过街天桥加装53部无障碍电梯,人行过街设施电梯加装率达73.03%。全力推进行人过街斑马线配套交通设施的标准化和规范化,2023年起持续新增行人过街预警系统49套、弯道来车预警系统21套。慢行设施无障碍建设品质提升,让百姓出行环境舒心。

◣信号灯优化,交通保畅的“智慧大脑”

2月21日,在西宁市交通信号配时中心民警启动的远程信号管控,正是西宁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号灯配时优化系统。

信号灯配时优化并非简单地延长或缩短红绿灯的时间,而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配时中心通过高点视频巡检,实时查看各个红绿灯路口的交通状况。一旦发现交通拥堵,便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远程调整,让等待车辆多的路口“红转绿”,让等待车辆少的路口“绿转红”。这种精准的调控,有效减少了路口的“绿灯损失”,进一步增强了路口交通流的连贯性。

在城市道路资源有限、无法立即得到大幅改善的背景下,道路交通信号灯配时优化成为了调整城市交通流量的重要手段。自交通信号配时中心启用后,市区车辆等红灯“大排长龙”的情况得到缓解。

“我们进行交通灯配时优化主要依据三个方面:现场车流量巡检调研、配时中心平台监控实时查看以及高德数据平台数据分析。一条重点路段最多可达20余套信号配时方案。包括周一早高峰和周五晚高峰、开学季、旅游季都是需要调整的时间段。就像海湖路—海晏路,全天分时段运行了将近24套方案,周一、周二至周四、周五、节假日,分成四个调度,每个调度的红绿灯时长都有所不同。比如早高峰时,我们会偏重南北向的通行保障;而晚高峰时,则偏重东西向的通行效率。”配时中心民警胡进文告诉记者,信号灯调优不是一味放行一个方向,而是通过远程管控,让每个路口车流形成平衡,最大化通行效率。当系统内置的红绿灯时长不能适应当下路口通行需求时,他们会远程信号管控红绿灯配时,起到“云指挥”的作用。

如今,西宁市的红绿灯已经全部实现了根据流量变化进行动态调优。可以说,信号灯配时中心就是交通保畅的“智慧大脑”。2024年以来,西宁交警优化调整了2250次路口信号灯、全市444处信号灯100%联网联控,优化了主城区昆仑西路、同仁路、海湖路、小桥大街等37条道路321个路口信号配时;新增西关大街、祁连路、昆仑西路27条“主干道长距离绿波带”;建设昆仑西路与文博路交叉口等6处边缘计算,实现全天候自适应控制;1条施工路段每日持续动态调整信号配时方案。通过基于互联网数据和路口流量检测的配时优化系统,点上实现交通态势感知和自适应控制,线上实现27条主干道动态绿波协调控制,面上推进“按需调配”均衡流量,整体路网通行效率提升4.7%。

交通信号配时中心的精准调控,畅通了城市的“血脉”。

◣视频快处服务,事故处理“上高速”

2024年12月12日,达女士在昆仑路山水文园和一辆车发生了剐蹭,拨打110之后,交警指挥中心的接警员提醒她:“基于现场情况的分析,我们推荐您使用视频快处服务。您只需与交警进行视频通话,几分钟内即可解决问题。”

拍照、登录交管12123上传图片、交警通过视频连线查看事故现场……在双方当事人对事故发生经过都无异议后,交警李潇远程指挥双方撤离现场,不到二十分钟事故处理完毕。这便是西宁交警推出的视频快处服务。

“以前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整条路堵成长龙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在这种没有造成人员受伤的轻微事故在平台上就可以处理了,不用等着交警来现场,快速、便捷。”第一次使用视频快处服务的达女士对这项服务赞不绝口。

2024年6月1日,全市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应用实现“全域覆盖”。通过视频快处,当事人可以在完成信息采集后立即撤离现场,有效避免了因事故现场撤离不及时而引发的交通拥堵和二次事故。据统计,自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工作推行以来,使用视频快处事故时间缩短了70%。提高了事故处理效率,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24年,全市通过视频快处处理轻微道路交通事故25064起,占简易程序处理交通事故的61.54%。

轻微道路交通事故视频快处应用是西宁交警治堵保畅的缩影,在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的背景下,这一服务无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宁的畅通之路仍在继续。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西宁将继续探索和创新交通管理方式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实习记者 措毛)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