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首次监测到的东方白鹳,雪豹与青海湖同框共舞,12.03万吨青海湖裸鲤逆流而上,60.6万只栖息水鸟与落霞齐飞,3400余只普氏原羚在栖息地奔腾跳跃……记者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2025年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24年青海湖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稳中求进、难中求成、变中求好,呈现出保护势头强劲、工作合力增强、干事劲头充足、实干方向明确、群众满意度提升的喜人局面。
在生态保护方面,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理念,投入1.77亿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点项目,依托“国字号”研究台站、局院所科研交流平台开展10余项重点课题研究,初步搭建2.0版智慧巡护平台,逐步集成300个监测点位,常态保护呈现“人巡走百路”到“机巡越万岭”的转变。同时,首次监测到的东方白鹳和记录到清晰影像的雪豹与青海湖同框,12.03万吨青海湖裸鲤展现逆流而上的生命赞歌,282种、60.6万只栖息水鸟与落霞齐飞,3400余只普氏原羚在栖息地奔腾跳跃,“水—草—鱼—鸟—兽”共生生态系统更趋平衡。
在推进国家公园创建方面,精准划定拟建公园范围1.04万平方公里,编制完成创建期“1+5”规划,启动编制后续5个专规,初步制定12项“X”保障体系内容,规划体系日渐完善。细化“两区”管控措施,创新提出“流域监测带”缓冲概念,谋划形成“一心四区,一环多点”公园建设布局。制定正负面清单,精准规划观景点、码头、航道、亲水区,为未来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理顺体制机制方面,争取落地天峻管理分局、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和6个保护站,建立生态监管、常态化巡湖巡河巡草巡点内部机制,合力形成刚毛藻长效治理、“三证”管理、七部门联合整治观景点外部机制,创新拓展局地、局企沟通协作、联席会议、信息公开保障体系,创建期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在防风险促稳定方面,梳理归纳5大类28个方面生态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配合开展青海湖污染物溯源、陆控源截污等应对工作。开展水位上涨趋势研究,制定应对方案,配合做好群众避险搬迁安置。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和黄河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牵头验收,督导实现环湖污水处理厂达标运行、垃圾集中转运处置。
在示范区创建方面,牢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区创建职责使命,指导景区景点推进设施优化、规范运营、业态丰富、自然研学等工作,研究批复海晏红色研学点位,试点设立特色“生态学校”,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配套形成自然教育课程体系,实现“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目标。完成倒湖茶公路及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去年青海湖累计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亿元,其中主景区首次实现经营性收入超过门票收入。
在推进旅游规范经营方面,形成“准生证”“出生证”“健康证”管理机制,全过程加强旅游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和监管。落实生态环境监管问责贯通机制,压实行政执法属地责任,旅游秩序规范向好。制定经营性服务工作思路方案,探索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农牧民分红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导推广村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模式,引导采取土地流转、业态参与、吸纳就业等措施,让环湖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