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7 2025年4月3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心聚合民族韵 邻里奏响和谐曲
——聚焦西宁和合文化系列报道之十

在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凤凰园社区“同心共富工坊”,马哈力麦正在和姐妹们一起编织披肩、围巾、帽子等,不时还对着手机,向直播间里的网友叮嘱注意事项。

“我每天都直播1个小时,展示售卖我们的作品,也会教大家编织技艺,卖一些编织教程。”马哈力麦说,她和姐妹们编织的物品小到杯套,大到床罩,都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售价从20元到1800元不等。

凤凰园社区党委书记韩海桃介绍,“同心共富工坊”共有刺绣、面点、编织三大板块。去年,仅编织队就得到了5万个胸针的订单,社区12位居民一起完成了这个订单,每人每月增收了800元至1200元。

“刺绣是我的手艺和爱好,但我之前根本没有想过自己的手艺还能为民族团结出一份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河湟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冶生莲说道。她在凤凰园社区的支持下开设手工编织培训班,培训撒拉族刺绣、土族盘绣、湟中堆绣、丹噶尔皮绣、门源回绣等,为各族妇女提供就业帮助,成为各民族文化相融的生动体现。

韩海桃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党建统领、思想引领、服务引领、能力带领为抓手,依托社会组织,汇聚志愿力量,整合服务资源,着力做好暖人心、聚民心、绘同心、注匠心“四心”服务,以构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为切入点,建设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社区“石榴籽家园”。

突出党建统领,“引流聚能”暖人心。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原则,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构建“社区党委主抓、党员表率带动、辖区单位协作、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的“石榴籽家园”建设,发挥市区两级联点单位及辖区8家驻区单位的作用,成立党建联盟,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通过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着力完成辖区小区危墙翻建、称多小区加装电梯、自建房居民家门前地面塌陷修缮、轮流为辖区各小区居民进行免费体检、特殊家庭在藏医院看病开通绿色通道等,解决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结合社区微心愿墙和党员亮身份进门“听你说愿望”工作机制,引导联点区直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到社区双报到,通过建立“群众点单、党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三单制”服务模式,认领居民微心愿160人次。

强化思想引领,“厚植根基”聚民心。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为目标,社区将各项工作与多民族文化相融合,拓宽各族群众参与渠道,挖掘辖区邦金梅朵原生态文化队、曙光公益援助中心、舞动凤凰艺术团、格萨尔老年太极队、回族花花等文化资源,在传统节日及重大节点,开展“党建联盟聚合力,同心共进谱新篇”“挥墨送祝福 墨香暖人心”“巾帼巧手 传承匠心”等活动。常态开展法律法规、家庭教育等宣传咨询、以案释法活动11场次,持续提升各族群众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累计有1800余名群众参与,有效促进各民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在“润物细无声”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注重服务引领,“凝心聚力”绘同心。以服务融合、资源融合、信息融合的“三融合”机制开展服务群众工作,切实增强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设立石榴籽窗口,安排精通民族语言的居民轮流坐班,为前来办事的各族居民群众进行政策讲解,提高办事效率,增强各族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推动服务融合。吸纳辖区73名“石榴籽党支部”党员组成4支志愿者服务队,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补充,配合社区开展志愿服务、维稳巡逻等工作,为辖区打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区环境,推动资源融合。创建“红石榴民情服务驿站”,成立“红色骑士帮办代办”服务队,发放藏汉双语卡片,通过信息的交流互通及时收集帮办代办信息,开展帮办代办服务,有效提升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推动社区基层治理。

聚焦能力带领,“同心协力”注匠心。社区精心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坚持“为民办实事”工作理念,积极主动解决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结合“东城·共富工坊”精心打造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中心,依托社会组织伊莲手工编织队,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搭建桥梁,为各族妇女、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员等提供了2000余次技能培训,并创造了20多个就业岗位。通过直播平台线上接单、线下派单和家中做单等方式,编织队带动了辖区妇女就地就近就业,每人每月增收近800元,成功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通过开展“手工编织沙龙”,在编织队非遗传承人和老师傅手把手的传授下,辖区各族妇女群众在零散时间从事手工编织、刺绣,既打发了闲暇时光,又可以挣到一笔收入,使更多的妇女群众在一针一线中绣出幸福美好新生活。同时,社区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族居民情况,收集诉求、倾听心声,积极协助做好就业帮助、子女入学、法律维权等方面的服务,增强各族流动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和社区。(记者 徐顺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