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时,某小区5楼窗内,李女士又一次被头顶传来的“哐当”声惊醒。被接二连三的噪音吵得心烦的李女士拨通了市公安局城东分局八一路派出所电话:“楼上关门像砸墙!再这么下去,我和孩子都要神经衰弱了!”楼上楼下“噪音拉锯战”背后,藏着老旧小区邻里矛盾的典型症结——问题易调解,心结难消除。
从“门响”到“心堵”
首次出警时,民警马保寿发现噪音源于楼上住户陈大姐家老旧的防盗门。“我关门重点咋了?她家孩子半夜哭闹我还没说呢!”面对调解,陈大姐满腹委屈。尽管民警当场促成“轻手关门”的口头协议,但3天后,刺耳的金属撞击声再度撕裂夜晚的宁静。“必须找到‘治本’的药方!”社区民警马保寿攥着接警单陷入沉思。这位扎根社区多年的“老调解”,笔记本里记满类似案例:邻里噪音纠纷、深夜犬吠纠纷……
小海绵撬动“情理法”三重门
第二次登门时,马保寿带着“工具箱”出警——这不仅是调解话术,还有物理降噪方案。“陈姐,听说您女婿在装修公司工作?我这有个降噪项目想咨询专家呢!”马保寿笑着递上李女士家录制的噪音视频。看着画面里被惊醒的孩子,陈大姐眼神柔和了下来。“您看这门框缝隙,钉一块海绵就能缓冲撞击。”马保寿掏出准备好的隔音材料现场演示。20分钟实测显示:加装海绵后,关门音量从75分贝骤降至40分贝,低于国家居住区夜间噪音标准(45分贝)。“咱们签个《邻里文明公约》吧!”在马保寿于情于理的调解之下,两邻居握手言和,并签署公约,一场噪音纠纷成功化解。
从“一事解”到“百事通”
一周后,李女士举着锦旗走进派出所时,正撞见马保寿给新警授课:“调解不能光靠嘴,要算清三本账——法律账、人情账、物理账!”这场“一块3.5元海绵调解”的背后,是八一路派出所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立体实践。
今年以来,八一路派出所以“一事一策”清单化调解模式,建立房屋老化、宠物扰民等7类纠纷处置指南,与社区、物业、业委会形成“三调联动”常态化机制,将矛盾化解在源头,成功化解矛盾39起。基层治理如同降噪工程,既需法治“硬隔音”,更要人心“软缓冲”。
(记者 宁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