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近年来,大通县坚持“选、育、用”融合发展新路径,激活4000余名乡土人才新动力,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大通县积极探索创建“北川乡智”乡土人才培育共同体,深入挖掘“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匠”782名,筑牢生产、经营和技能等5类乡土人才库。建立大通籍在外人才联络机制,吸引19名硕士研究生专业人才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返乡创业。率先在全省建立大学生到村任职甄选机制,挖掘12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党组织书记。
同时,注重“东才西用”,邀请江苏省农科院、山东寿光农业领域专家人才开展现场教学和技术培训,提供科学性指导服务,助力本土人才成长。强化“西才东育”,选派43名农业等各领域专技人才赴南京交流挂职、提升能力。依托省非遗产业研究院、“大通护工”之家和县创业孵化基地等平台培育新技能人才68批次2500余人。
此外,持续擦亮“大通护工”品牌,借势江苏好苏嫂平台,输送50名“大通护工”培训,今年计划实现1000名护工就业。将539名乡土人才吸纳为“两代表一委员”、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切实激发优秀乡土人才新动能。以花儿传习所、非遗工坊为授业平台,建强民俗、工艺、非遗文化产业链带动586人就业,销售额突破900万元。大通青绣作品荣登上海时装周和中法建交60周年巴黎展,乡土人才助力县域经济实现“C位出道”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