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真巧,做得很好!”“这里的香包样式非常多,跟以往购买的都不一样,我非常喜欢!”在绣香布韵阁湟源香包非遗展馆内,进出购买香包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从小的生肖香包、车饰挂件、荷包,到大的背挂牡丹、莲花、狮子、龙香包,销售得都十分紧俏。市民马女士对馆内的香包赞不绝口,她不断夸赞着绣娘们的绣工,能够将小小的香包做出几十种不同样式她感到非常佩服。
就在刚刚举行的青海省“天佑德杯”香包大赛上,绣香布韵阁香包工坊参赛的3件湟源非遗香包荣获大赛颁发的一个三等奖和两个创新奖。展馆C位摆着一束足以乱真的“石榴花”,正是非遗传承人焦苹的创意之作。
焦苹的创业路带着股韧劲儿。本身是裁缝出身的她,拉上两位懂皮绣的合伙人,2016年创办了工坊。“一开始租小门面,绣娘都是村里的留守妇女,现在工坊能接旅游文创大单了!”她笑着说,从传统香包到服装配饰,从单色刺绣到渐变色晕染,她们靠着“老手艺+新想法”,把湟源香包做成了青海文旅的“网红单品”。2016年,湟源“绌香包”技艺被列入西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3年,湟源香包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有了政府的大力扶持,现在我们湟源非遗香包制作得越来越精美,工坊发展也越来越好。很高兴有机会参加河湟文化大集的展览,这次带来了60多种工坊绣娘们制作的各类香包制品。”绣香布韵阁香包工坊李富娥告诉记者。
“湟源香包不是‘死绣品’,是会讲故事的老物件。”李富娥拿起一只“香包”解释道,“端午戴香包的习俗在湟源传了几百年,过去妈妈们绣蜈蚣、蝎子图案,是盼着孩子平安;现在我们加了卡通元素,年轻人也抢着戴。”目前,根据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工坊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制作出香包、挂件、摆件、发饰、汉服配饰等多种新颖独特的文创作品。工坊还为留守妇女和脱贫户传授香包制作技艺,通过电商平台推广学员作品,帮助他们实现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让非遗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记者 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