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5年7月9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为笔 非遗技艺绘就“指尖经济”

【镜头一】阳坡银铜器:敲出来的致富路

湟中区阳坡村银铜器加工产业园里,手艺人朱富栋正在专注地錾刻一顶佛冠:“我干这行10多年了,像这样一个佛冠大概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每个月凭手艺能挣8000元。”合作社负责人韩发啟回忆,当年做村委书记时,发现全村450户中有125户从事银铜器制作,便推动产业园建设。如今园区年销售额超500万元,带动150余人就业,厨娘王雪风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掐丝工艺:“技多不压身,除了做饭,我就扎在作坊里学手艺。”

【镜头二】大通非遗工坊:让“指尖技艺”变“指尖经济”

“我们不仅教针法,还教设计、直播卖货!”工坊生产管理负责人杨秀清介绍。今年53岁的绣娘李世莲便是受益者之一,从零基础学徒到可以独立接订单,她借助网络直播将绣品卖到上海、云南等地。“一年来订单多的时候,能挣一万多元。”李世莲说。“我们工坊已带动全县近300名妇女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这里也成为了游客的热门打卡点。”杨秀清表示。在工坊内,可以看到多元的刺绣产品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工坊还与江苏苏绣名家合作,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将传统纹样与时尚元素结合,开发出百余款文创产品。

【镜头三】丹噶尔皮绣:传统技艺接轨长三角审美

在湟源丹噶尔古城皮绣工作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冯海萍展示着精美的皮绣作品:“这些文创品在央视元宵晚会上亮过相呢!”2020年以来,东西部协作投入200万元助力皮绣产业,南京挂职干部帮助产品入驻南京老门东“青海非遗馆”,打通东部市场。“现在,我们将传统皮绣与长三角审美融合,开发出300余款文创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带动800余名绣娘就业,其中35名是残疾人。”冯海萍说道,工作室里专为残疾人开设的培训班正在授课,20名学员专心学习基础针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