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七月以来,西宁凭借凉爽气候和独特的高原风光,成为全国避暑游顶流目的地,铁路公路客流量持续攀升。行走在西宁街头,大批“避暑”游客从身边经过,他们感受“中国夏都”的凉爽宜人,品尝西宁特色美食,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最关键的是不少“避暑”游客住进酒店、民宿型避暑房,尽享夏日悠闲时光。
作为我市首批高端避暑康养民宿试点,位于西关大街的木慧楠民宿围绕打造“避暑民宿”这一品牌改造发展,结合民宿实际情况,将“避暑”理念作为民宿特点,实现了民宿的全新发展。自城西区人才公寓建设方案实施以来,通过改造宣传,对博雅金融广场90套房屋进行了改造装修,建成避暑人才公寓,随着72套运营入住,该区首批“办公+住宿”一体化商务人才公寓,实现了“季节性避暑+常态化人才安居”的双轨服务……
如今,城西区作为全市商贸集聚区和三产服务业占比高的城区,正在以“一区一品”为标准,打造一批产业类型丰富的西宁避暑“样板房”。
避暑元素解锁民宿酒店新“身份”
相关数据显示:立足区情实际和辖区特色,城西区累计摸排1558套待售住宅和33处31.6万平方米闲置楼宇,涉及各类酒店500余家,其中民宿180家。截至目前,已销售住宅642套约8万平方米,挂牌避暑酒店3家,打造避暑民宿2家。
为深入贯彻落实《西宁市避暑房破冰行动方案》工作要求,城西区快速响应、充分调研,持续推动避暑公寓、避暑民宿、避暑地产、避暑康养产品协同发展,构建城西区避暑房新业态。
如何实现“一区一品”的避暑房新业态?
记者从城西区相关部门获悉,为保证避暑房工作科学有效开展,城西区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市场摸底调研工作,建立待售房产、闲置楼宇数据库、避暑及人才公寓房源库、酒店资源台账“两库一台账”清单,通过分析全区业态发展的优势特色与短板不足,结合调研掌握的市场需求情况,最终确定以避暑房销售、避暑民宿打造为重点,人才公寓、康养社区为延伸的避暑经济发展模式。
其中以优化避暑民宿业态为典型案例,城西区积极发挥“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借助省体育中心、大剧院、省博物馆、省图书馆等全省大型场馆举办各类赛事与活动资源,不断完善短租型避暑房业态,将木慧楠、繁星里(枫林晚)两处民宿样板作为首批入列的示范点。
“首选的木慧楠等民宿,硬件基础好、好评率高。在打造‘避暑民宿’品牌示范中,我们积极引导民宿企业引入避暑符号和元素,增加亲子、情侣等专属避暑房型,并在六七月份上线运营,为城西区未来广泛推广避暑型民宿探路子。”城西区相关部门表示。记者从避暑民宿示范点木慧楠民宿获悉,该民宿共有客房16间、床位20个,通过改造后,民宿被定位为避暑康养+高端民宿,在项目装修中也重点融入现代极简摩洛哥和避暑清凉高原装修风格。截至目前,该民宿每天的订单量达90%左右,且有80%的客群为来宁旅游和商务活动人群。
“无论是避暑民宿的标识,还是房间设施设备布置,民宿里满满的避暑元素,为此行旅游提供了一处好住处。”“走进民宿,干净、整洁的环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旅客,大家纷纷表示,吸引他们选择这里的关键词就是“避暑”。
双轨服务,实现引才避暑双目标
避暑民宿房,只是城西区探寻“避暑房”产业的一部分。
今年以来,城西区依托中国华电集团等企业总部和各类科研院所聚集优势,调研分析企业、院所“避暑+团建”需求,在海湖新区博雅金融广场打造了108套“办公+住宿”一体化商务人才公寓,并为其提供“季节性避暑+常态化人才安居”的双轨服务。
“我们在打造避暑人才公寓方面分为了三个区,分别是高端人才住房、人才家庭房以及国企人才住房,目前,区级引进的高端人才已住进了18套公寓,对接房地产企业为国企人才等提供54套公寓,同时,为人才家庭提供18套公寓。这些公寓类型分别有一室、二室等房型,在住房政策上也根据引进人才类别不同,分别给与住房优惠。”城西区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实现人才引进和盘活房产双目标,城西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城西区发展避暑房新业态“一区一品”实施方案》《西宁市城西区人才公寓建设方案》,建立227套避暑季人才公寓房源库,已完成博雅金融广场90套房屋装修并入住72套。丰富避暑产品,以“避暑+康养+演艺”为着力点,利用钰锦园6000平方米空置商铺和60套房源,推进建设素问兰庭中医康养、保健服务中心;推出6条健康步道,挂牌锦江酒店等3家康养酒店,引导26家餐厅推出养生菜单,医疗机构研制中医茶饮、膏滋20余种,扩大避暑房业态。依托文旅演出和赛事运营,累计吸引省外游客超2万人次,助力特色避暑房建设。(记者 张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