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脊山巅的晨曦漫过湟水谷地时,马场村的巷道已飘起炊烟。这个藏在湟中区上新庄镇的村落,230户人家平常的日子里正长出新希望——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干部裤脚的泥点裹着实干,村民笑纹盛着暖意,连墙角的牵牛花,都似乎比往年开得更好。
课堂架在屋檐下:土话解码新风尚
“学文件不能不过脑,得让老少爷们听得进、用得上。”湟中区上新庄镇马场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华成的笔记本上,写着这样的心得。
村里把每周五的“固定学习日”办成“家常课堂”。支委成员轮流领学《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领学完后,老党员接过话头:“反对形式主义,就是修路不能只铺村口那段给人看,得通到每一家每一户的脚底下。”
土话解大道,炕头成讲台,道理越辩越明。讨论环节常起“火花”,三分之一的党员主动发言,在思想碰撞中凝聚共识。镇党委联点领导、包村干部定期下沉指导,通过“领着学、帮着查、带着改、实践做”让基层学习教育不跑偏。这种“上下联动+乡土转化”的模式,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进了村民心坎里。
门开在心坎上:铁将军换成连心锁
去年秋收时,村民老李面露急色在村委会门口打转的模样,成了村“两委”的“心头刺”。那时村干部要么入户走访,要么跑项目,办公室常锁着门。“群众办事不能等!”一场“开门行动”随即铺开:集体外出必留值守人员,全员离岗则在告示牌写清去向、归期和紧急电话,突发任务建立“15分钟应急圈”,确保诉求快应。
更管用的是“AB岗”制度:会计不在,备岗能盖章;书记出差,主任可受理低保申请。村监会每月检查值守记录,结果纳入绩效考核。如今老李再去村委会,要么有人笑脸相迎,要么能在告示牌上找到明白话:“这铁将军不在了,门是真为咱老百姓敞开了。”
脚步丈量民心账:泥痕里写满民生答卷
“光坐在屋里学不行,得去听群众咋念叨。”党员马华成在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于是,“开门搞教育”成了最鲜活的实践。
意见箱、板凳会、微信群,成了连通干群心意的桥梁。村头马婶对环境整治的建议,记在板凳会记录本上;在外务工的郭旦增扎西通过线上询问老人近况……数条带着泥土气息的诉求,汇成民生清单。
“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行动中,由村“两委”、党员骨干和网格员组成的小分队,扑下身子“沉”下去。他们蹲在田埂聊收成,坐在炕头问冷暖,给186户画了“民情地图”:谁家房前需整治?哪家是监测户?哪家有矛盾纠纷?标得清清楚楚。几个月下来,15个红勾格外醒目——那是学习教育化作的田间泥痕,是解决难题的坚定力度,更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幸福清单拉长:看得见的变化最有说服力
“现在开车在村里转,心里舒坦。”村民们的话里藏着对民生福祉改善的满意度。两年来,马场村的“幸福清单”越拉越长:141.75万元铺就的沥青路连起家家户户,9.4万元改造的水源地让自来水清了甜了,162户通了天然气,灶台不见黑烟,公交站点便民化解了880名学生上学难题……
最让人服气的是“爱心超市”新规矩:垃圾分类折算积分,可兑换日用品。保洁员殷永秀说:“以前扫街像打仗,现在大家主动送垃圾,我负责的片区垃圾减少了六成!”
幸福路通达民心:蝶变里的时代回响
在马华成心中,乡村振兴不仅是丰收和增收,更是环境改善与生活品质提升。这份认知,源于学习教育让“为民办实事”成为检验标尺。
回溯两年前,这个位于西久、民湟公路交会点的村落还陷在困局:道路坑洼、饮水浑浊、环境脏乱,村委会广场荒草丛生。马华成四处奔走协调项目资金,带领村“两委”与工作队日夜守在施工现场。如今,新修的道路宽敞明亮,新修的健身广场上,老人带着孩子玩耍,宣传栏贴着办实事清单,干部帮农户搬运货物的身影温暖了暮色。
山风掠过,带着草木清香。这个高原小村的蜕变,藏在看得见的变化里。这既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的微观样本,更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注脚——当清风正气浸润乡土,小村的蝶变便成了时代最真切的回响。(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