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5年7月31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军营到田垄
——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晁沐的“红”“绿”人生

清晨,阳光洒满湟源县申中乡的树莓基地。55岁的晁沐正弯腰查看果实长势,粗糙的手掌拂过翠绿枝叶,指尖沾着泥土。这位头发花白的老兵军装虽脱多年,腰杆依旧挺拔,说话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咱当过兵的人,种地也得有韧劲儿。”从军营绿到树莓红,从边疆卫士到乡村振兴带头人,晁沐将一颗颗红树莓酿成乡亲们的“致富果”,更在高原播撒下生态与希望的种子。

军营强筋骨:四年军旅铸初心

1987年夏天,17岁的晁沐在田埂上收到入伍通知书。在部队的四年里,“技术能手”“神炮手”“优秀士兵”等荣誉称号,是他用汗水换来的奖章。紧急集合的哨声、烈日下的战术训练、风雪中的岗哨值守,不仅练就了他过硬的军事技能,更将军人特有的韧劲和担当刻进了骨子里。

“班长常说,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这句话晁沐记了一辈子。返乡后创办网围栏公司,他曾为履约冒雨驱车千里,半路遇泥石流阻断道路,没有工具就用修轮胎的钢钳挖,徒手搬石块,整整忙了一夜打通道路,第二天如期交货。“答应的事必须办到”,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成了他日后创业的底色。

田垄谋新篇:一颗红果富乡邻

“乡亲们守着薄田过日子,我看着心急。”创办的网围栏公司带动近百名乡亲就业,但看到家乡地薄歉收、百姓生活拮据,晁沐心里始终不是滋味。2009年,他盯上了树莓这颗“红果果”,决定在高原试种。

可试种之路布满荆棘:从黑龙江引进的品种水土不服,一次次失败让家人亲友劝他放弃。但部队锻炼出来的韧劲儿让他选择了坚持。他远赴河南向专业种植户取经,重金聘请黑龙江技术专家实地指导,与湟源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共同开展本土化试验。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摸索出适合高原的《树莓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当第一年树莓挂满枝头,乡亲们看着红彤彤的果实,都愿跟着他干。

如今,树莓基地从最初的500亩扩展到6500亩,带动周边8个村2000多农户增收,户均年增收近8000元。树莓红酒、饮料生产线开起来了,采摘园、树莓山庄热闹起来了,曾经的“穷土地”结出了“幸福果”。晁沐常说:“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你服务的人数,看着乡亲们在家门口挣钱、照顾老小,比啥荣誉都强。”

初心映乡野:“红”“绿”相映暖民心

“我富起来不算富,得让乡亲们一起富。”这是晁沐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省人大代表、“全国十佳农民”,他内心藏着对家乡深深的牵挂。树莓产业红火后,他没忘回馈乡邻:组织村里老人游北京,资助贫困学生求学,玉树地震捐款23万元,冲锋在防控一线。点点滴滴的善举,映照着他“富而思报”的初心。

他把绿色理念融入产业,树莓种植不仅让“穷土地”变“聚宝盆”,更被他全力推广到更远、海拔更高、气候更恶劣的地区。在西藏拉萨南山、青海玉树、贵德等地,晁沐的树莓相继扎根结果,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又扮绿了高原山坡,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如今的前沟村,树莓宾馆、温室餐厅、红酒车间错落有致,周边村都跟着发展树莓产业。晁沐抚摸着挂满枝头的红果,眼里闪着光:“这红果果是致富果,更是咱老兵对家乡的交代。”

在晁沐的人生里,“红”是军人的赤诚,“绿”是田野的希望。他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以绿色发展守护生态家园,以公益善举温暖乡里人心。这位老兵用行动证明:军装可以褪去,初心永远滚烫;战场可以转换,担当从未改变。在青海高原的田垄上,晁沐这颗“老兵种子”,正带着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种出越来越红火的日子。(记者 马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