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有燃气泄漏,心里紧张又害怕,但看到燃气公司的工作人员边检测边解释,我一下就踏实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住户小王仍心有余悸。
“楼道里的味道不对劲!”7月24日18时43分,西宁中油燃气应急抢险中心接到紧急报警:海湖新区三榆山水文园二期8号楼1单元某楼层疑似有燃气泄漏。由于高层住宅小区存在人口密集、楼层高、管道复杂等特点,一旦发生天然气泄漏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诉必应马上办!接到报警后,抢险队员立刻出动,用速度与温度化解危机,守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始终是西宁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开展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以来,全市上下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场极速抢险,正是西宁市全力推进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下的典型案例,也是将群众的急事难事当作心头大事的生动体现。
5分钟极速抵达,抢出“黄金时间”
精准预判、快速响应、有序处置!
“虽然时值晚高峰,但我们凭借对城区路网的精准掌握,迅速规划了最优路径,仅用5分钟便抵达了现场。”西宁中油燃气应急抢险中心主任郭晓岑说。
经过现场排查,抢险队员在某住户门缝中检测到燃气浓度,“家中存在泄漏风险,立即启动高层建筑应急处置预案!”队员们当机立断,关闭调压箱、放空管道余气等工作依次展开。同时,为了避免燃气泄漏引发其他危险,抢险队员对单元内的住户进行有序疏散。“别慌,我们已切断气源,现在跟着我们下楼。”疏散过程中,队员们全程同步向住户说明险情、安抚情绪,待确认环境安全后,又耐心普及燃气安全常识,解释疏散的必要性及日常防范要点,让恐慌的住户逐渐安心。
“排查工作结束已经到了21时。经确认,此次突发险情是由于该住户的上层住户曾对家中的燃气管道进行移位,导致主管道错位受力,从而引起燃气泄漏。为了保护现场,同时避免夜间抢修扰民,我们于次日早晨完成了抢修。”郭晓岑说。7月25日,管道的修复抢修工作全部完成,8号楼也恢复了正常供气,老百姓的紧张情绪也得以消除。
“来得快、处理暖”获市民点赞
“他们来得快,处理专业还暖心!”事故处理完成后,住户秦女士专程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对西宁中油燃气应急抢险中心及队员们进行了点名表扬。
从见面的“您好,我们是西宁中油燃气应急抢险队”,到处置后的“请记住这些日常用气安全常识,有任何疑问都可以拨打我们的服务电话”;从逐户确认未归家住户信息,到修复完成后第一时间恢复供气并回访,每个环节都体现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急用户所急,救险情与危难,现燃气人真情!”抢险队员们用“专业+温度”化解了住户的焦虑。
“专业人员+科技赋能”筑牢抢险屏障
5分钟便可抵达事故现场的“底气”从何而来?
专业的抢险力量与先进的技术支撑便是答案!
2016年,为应对西宁市主城区约150平方公里范围内高、中、低压天然气管道、场站、阀门(井)等设施的突发泄漏、第三方破坏、火灾、地震等险情,西宁中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组建应急抢险中心。目前,该中心已成为青海省首批省二级应急救援队伍,具备全场景处置能力。
据介绍,该中心共有31名队员,涵盖了焊工、管工、电工、特种设备操作工等技术骨干,下设四支应急抢险队伍,每队配备两个车组,均配置专业抢险车辆,并通过科学排班确保节假日及非工作时段始终保持充足的抢险力量。为缩短抢险半径,四支抢险队还将辖区划分为更细的两个网格,每辆车组对应固定责任片区。“我们的办公地点位于城南,距市区较远。如果仅依靠值班的人员赶往现场,肯定会耽误不少时间。因此我们在每个片区都安排了流动的值守点,确保抢险人员能够随时出动。”郭晓岑说。
同时,为了让应急抢险更快更精准,西宁中油燃气应急抢险中心在装备建设上持续投入、动态更新,目前已构建起“检测—防护—抢修”全链条设备体系,11类48台专业燃气检测设备实现泄漏精准定位;19类59台抢险设备覆盖复杂场景抢修需求,给抢险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从体能到路线:用细节“守护”城市安全
城市抢险,不但要拼装备,更要拼韧性。
“每年我们大概会接到百余起有关天然气泄漏的报警,在具体事故具体分析的前提下,每次接到报警,我们都默认当时的现场已经存在天然气泄漏。”郭晓岑说,“这种情况下乘坐电梯非常不安全,我们抢险队员需要通过楼梯前往事故现场,避免由于抢险工作而发生其他次生危害,因此,定期的体能训练对我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详细了解城市的管线走向、阀门位置;根据季节变化、道路施工情况动态调整路线,确保“最短时间、最优路径”……每一个细节,都是为了保障城市的安全。“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有诉必应马上办’机制创新工作,并以此次的事故处置为经验,争取在险情来临时更快一步,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宁。”郭晓岑说。(记者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