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5年8月25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手艺”遇上“新普法”让非遗焕发法治活力

本报讯(记者 悠然)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湟中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湟中区积极创新普法形式,挖掘本土非遗资源,打造“非遗+普法”新模式,这种融合既赋予法治宣传更鲜活的文化载体,又为非遗传承注入时代内涵,形成“以非遗促普法、以普法护非遗”的良性互动,成为基层治理和文化传承的亮点实践。

把准“总航向”铺好“普法路”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湟中区敏锐洞察发掘这一特色,在2024年宪法宣传周期间,将“普法+非遗”的河湟皮影戏相融合,编排“法治是致富的靠山”在西宁唱响,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艺术家们通过一个个故事表演出法治教育取得的新成效,生动表达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重要性,传统的民间唱腔、新颖灵动的表演,引起了观众共鸣,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法治教育。

打出“普法牌”奏好“协同曲”

“八五”普法期间,湟中区大力创新普法形式,区司法局联合曲艺协会召开法治曲艺创作座谈会,将“花儿”、快板、小品、三句半、二人台、小调等河湟文化与法治宣传深度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湟中普法”品牌。将法律知识改编成通俗易懂的民歌唱词,让群众在接地气的民歌演唱中学习法律,编印《河湟民间曲艺法治演唱读本》,实现“线下传唱+线上传播”双轮驱动。让法治宣传更接地气、入民心,成为湟中区“八五”普法的亮丽名片。

瞄准“分众靶”种好“特色田”

一直以来,湟中区深挖本地非遗资源,将法治宣传与农民画、剪纸艺术创新融合,打造特色普法文化展览。区司法局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法治农民画、剪纸系列,以鲜艳色彩和质朴笔触描绘宪法精神、反诈防骗等主题,在大型宣传活动中集中展示。如,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法治文化长廊融入了法治农民画、剪纸元素,让群众在欣赏作品之时感受法治的熏陶。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