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处青藏高原的西宁,市民无需远行便能邂逅热带风情。西宁植物园内的生态科普馆,以2848平方米的空间,打造出热带雨林、热带荒漠、亚高山竹林和湿地四大特色区域,引种300余种热带及亚热带植物,不仅成为高原上独特的“植物王国”,更凭借丰富的科普活动,让植物知识“活”了起来,成为市民亲近自然、学习科学的热门打卡地。
◆ 沉浸式科普现场:触摸植物的“生存智慧”
“大家看这株旅人蕉,它的叶柄基部藏着‘秘密水库’,在原产地马达加斯加,旅人口渴时刺破这里就能喝到水!”近日,在生态科普馆热带雨林区,科普讲解员向围拢的市民介绍旅人蕉的独特功能。展区内,来自非洲西北部的加拿利海枣舒展着羽状叶片,云南特有的地涌金莲绽放出金灿灿的花朵,而一旁的瓶子草、捕蝇草更是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当有小虫落到捕蝇草的“夹子”上时,叶片瞬间合拢,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原来植物也会‘捕食’!”
在热带荒漠区,科普活动同样精彩。讲解员指着一株半桶仙人掌介绍:“它原产于墨西哥,茎上的红色钩状刺不仅能防御动物,还能减少水分蒸发。我们馆从福建引种后,它不仅开花结果,还用种子繁殖出了子代!”水生植物区则成了“自然课堂”,孩子们蹲在睡莲池边,观察花朵浮于水面的姿态,聆听“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古诗与水芹的文化渊源,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加深对植物的认知。
◆ 市民热情打卡:科普馆成“周末遛娃好去处”
“以前带孩子认识热带植物只能看图片,现在能亲手摸一摸老人葵的‘须发’,观察捕蝇草怎么抓虫子,孩子记知识点特别快!”市民李女士带着7岁的儿子第二次来科普馆,手里还拿着孩子画的“植物观察日记”,本子上画着猴尾柱、玉露等植物,旁边标注着它们的原产地和特点。
不仅是家长和孩子,不少老年人也成了科普馆的常客。退休教师张大爷每周都会来一次,“我喜欢研究植物的生态价值,比如这株狭叶香蒲,它的蒲叶能编蒲团,嫩芽是美味的蒲菜,还能保持水土,真是‘全身是宝’!”他还会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社区的老伙伴,带动更多人关注植物保护。
据科普馆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科普更接地气,馆内定期举办自然艺术创作、植物探究、自然体验等科普活动等活动,市民可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植物,观察植物生长情况,还能动手制作植物标本、多肉盆栽。截至目前,科普馆已接待市民超万人次,成为西宁名副其实的“周末遛娃好去处”,也让生态保护的理念通过一株株植物、一场场活动,深深扎根在市民心中。(记者 师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