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3 2025年9月23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西宁滑子菇挺进南方市场
杨司煜 摄

滑子菇,是一个具有“蘑”力的菌类。

它跨越千里来到青藏高原,快速适应西宁气候,其生产规模正逐渐壮大。

它既有很高食用价值和保健功效,又远赴韩国,在那里通过加工提炼,成为面膜中的主要成分。

滑子菇又被叫作珍珠菇,它用自己“倔强”和“不服输”扎根在西宁国家冷凉蔬菜黄金种植区,书写了一段别样的“蘑”力传奇。它的首次种植就惊艳到了试种负责人。仅两个多月时间,6万个菌棒干货产值达1000斤,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还比在南方种植的同类菌伞更加厚实,饱满的口感、鲜美的味道、晒干后的“大块头”……凭借出色表现,西宁种植的滑子菇受到了南方消费者的青睐,成为了制作菌汤包的首选菌类。

从“食用菌之都”走来的“金贵客”

9月的西宁秋高气爽,大通景阳汇丰蔬菜基地的田野上,一排排蒙着黑色遮阳网的大棚格外惹眼,这里藏着西宁首个滑子菇种植基地。试种负责人郑国丰正顶着烈日在棚内穿梭,大棚门口的空地上,刚采摘的滑子菇被摊开晾晒,金黄色的菌伞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正“享受”着高原的日光浴。

“这些都是近两天采的,一部分要运到福建风干,加工成菌汤包再运回西宁市场;还有些要出口韩国,提炼后做成面膜原料。”郑国丰指着晾晒的滑子菇,语气里藏不住自豪,“这么好的品质市场根本供不应求。”

这个让市场追捧的“小东西”来头着实不小。它的“祖籍”是距离青海2000多公里外的“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建宁德古田县。这个传统农业大县孕育着36种食用菌,滑子菇在这里算得上“名门之后”。不过,光有优质种子远远不够,滑子菇生长的关键“基石”是菌棒。这些承载着希望的菌棒先在甘肃省武威市的基地精心培育,待时机成熟再运抵西宁,经过一段时间的养菌期,种子与菌棒完美共生,便静静等待丰收的信号。

“滑子菇‘性子娇’,5℃到25℃的温度、适中的湿度缺一不可。”郑国丰深谙其道,“没想到西宁的气候这么‘对胃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湿度也刚刚好。7月份种下去,两个棚六万个菌棒,10来天就能收一茬鲜菇,产量稳得很。”

高原冷凉蔬菜再“添”新成员

跟着郑国丰走进菌棚,黑色遮阳网滤去了烈日,棚内暖意融融。目光所及,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朵朵金黄色的滑子菇簇拥在菌棒上,一丛丛紧紧相依,色泽鲜亮如金,菌香伴着温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伸手轻触,菌伞表面的粘液细腻顺滑,足见品质上乘。

谁能想到,这个在西宁顺利“安家落户”的品种,曾在多地遭遇“水土不服”。“以前在甘肃省武威市也试种过,气候太干,滑子菇刚冒头就枯了;回到福建省种,湿度够了却又太潮,出菇快得很,菌伞薄得像纸,品质根本上不去,每年也只能9月份到次年3月份种。”郑国丰细数过往,愈发感慨西宁的得天独厚。“这里的冷凉气候真是天赐的优势,3月份就能开始种植,比南方早了大半年。等外地因为高温没法种的时候,咱们的滑子菇正赶上采收旺季,刚好填上市场的空当。”

让郑国丰更惊喜的则是高原环境赋予的“品质加成”:西宁产的滑子菇,菌伞比南方种植得厚实一倍不止,口感饱满弹润,晒干后更是“个头十足”。这让它成了菌汤包厂商的“心头好”,一经上市便俘获了南方消费者的味蕾。

“第一次试种就这么成功,太意外了!”郑国丰望着远处待启用的大棚,眼里满是憧憬。“我承包了10个棚,接下来打算试试地埋菌棒种植,再招些人帮忙,把这个‘金疙瘩’的产值做上去。”

这个从南方走来的“黄金菇”如今正以蓬勃的生命力,成为西宁高原冷凉蔬菜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记者 一丁)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