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目前使用的西宁社区事务管理服务平台小程序存在功能短板。比如无法统计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难以区分商用和住宅户数,不能标记重点户。建议完善小程序功能,增加0—3岁、4—12岁等多年龄段统计,便于精准开展“四点半课堂”、老人免费体检等服务;增加商住分类,为商铺消防检查、住宅民生服务提供数据支撑;用红、黄、绿三色标记独居老人、失业家庭、普通家庭等不同类型家庭,让网格员走访时能重点关注特殊群体。
此外,部分居民因作息特殊(如在州县上班、夜间工作),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均未见到;部分社区干部身兼多职,走访时间不足。对此,社区将推行“预约+错峰”走访模式:居民可通过微信群、电话预约时间,社区按需安排;对作息特殊居民,安排周末、夜间走访。同时,社区将协调镇里增加下沉干部参与走访,动员更多在职党员、志愿者加入队伍,减轻社区干部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精力解决问题。
“试点工作不是一阵风,要把‘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变成常态。”冯晓霞表示,下一步,社区将通过岗前、在岗培训,让每一名走访人员成为“政策通”“调解员”“服务员”;引入居民评价机制,分析差评原因并针对性改进,将考评结果与绩效挂钩,倒逼服务质量提升。“我们要继续走下去,走进每一户居民家里,走进每一个老百姓心里,把党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把社区建成咱老百姓的‘幸福家园’。”冯晓霞说。
记者手记:从2.7平方公里的辖区里,从4470户居民的家门中,我们看到,东兴社区用“走”的脚步丈量治理温度,用“办”的实效凝聚民心。这扇被叩开的“家门”,不仅缩短了社区与居民的距离,更让常态长效的服务机制落地生根,让“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成为守护民生的“日常”。
(记者 措毛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