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湟水涛声掠过科创园区的玻璃幕墙,当实验室灯光点亮高原星空,当智慧服务渗透街巷市井,创新已非西宁发展蓝图的抽象符号,而是融入城市肌理的鲜活脉动,更是驱动这座高原古城跨越升级的核心引擎。扎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西宁,曾因“世界屋脊”的地理坐标被贴上“偏远”“传统”的标签。但它从未因边界困于局限,未因基础怯于突破。从依托资源禀赋的传统工业转型,到瞄准新兴赛道的蓝海开拓;从科研院所的“单点技术攻坚”,到全链条创新生态的“系统搭建”,西宁正以“敢为创新先”的魄力、“能为破局者”的锐气,在西部创新版图上书写独特答卷。
创新的脉动、活力与生态,恰似支撑城市腾飞的“三角支架”——脉动是内核驱动的“心脏”,注入原生动力;活力是成果彰显的“肌理”,转化可见价值;生态是长远发展的“沃土”,提供生长保障……三者互为支撑、共生共荣,让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政策文件走进生活场景,共同绘就西宁创新之城的壮阔图景。
创新的脉动:内核驱动的“心脏跳动”
若说创新是西宁发展的灵魂,“创新的脉动”便是这灵魂的“心跳”。科研平台的技术突破、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撑与企业主体的研发韧劲,在关键领域的深耕中,为城市创新提供不竭内生动力。作为青海省会,西宁立足“高地”筑“高峰”,锚定特色资源与战略需求,打造国家级科研载体。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资源重点实验室深耕青稞、枸杞等高原物种,斩获30余件核心专利,推动“土特产”向“高端健康品”跨越;西宁大数据国家实验室构建全省算力网络,为新能源开发、生态监测提供“数据大脑”。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81个,形成“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转化”的梯次体系,让创新突破有了坚实阵地。
人才队伍引育是创新脉动的“供血源”。建立了市政府科技顾问制度,制定科技人才发展政策,构建科技人才专家库,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实施“智汇三江源”人才项目,柔性引进人才若干名。推进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西宁市“夏都菁英”计划,分别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266人、269人,引进团队13个、11个。定制化培养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专员等技能型、创新型人才。成立42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选派717名科技特派员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百名专家工作站”专家赴农村开展技术服务,为76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开展星火培训和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培训农业从业人员和技术骨干,惠及群众2.62万余人次。
企业主体激活是创新脉动的“强动力”。西宁通过政策扶持与梯度培育,让企业成为创新核心。中国盐湖集团的“盐湖提锂颠覆性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纯度达99.99%、成本降30%;青海泰丰先行年研发投入占比超8%,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居行业前列。全市设立1亿元科创专项资金,推行“揭榜挂帅”机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3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382家,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75%,让创新脉动在市场主体中持续强劲。
创新的活力:成果彰显的“肌体张力”
若说“创新的脉动”是无形的内生驱动,“创新的活力”便是可见的外在彰显。那些活力藏于新兴产业的集群崛起、城市治理的智慧升级与民生服务的细节改善中,让创新从“实验室成果”化为“发展实效”。
新兴产业“蓝海开拓”是活力最直观的表达。依托“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定位,西宁在新能源、新材料赛道实现“换道超车”。南川工业园区“锂电产业集群”形成“提锂—正极材料—锂电池—回收”全链条,2024年产值超300亿元,成为西部锂电核心基地;海东河湟新区光伏产业园的钙钛矿电池转换效率突破31%,带动青海光伏装机量稳居全国前列。同时,金诃藏药研发12种国家级新药,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150余家企业入驻,2024年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28%,多点突破让西宁走出“创新驱动、特色发展”新路。
传统产业“老树新芽”是活力的深层注脚。西宁以技术改造激活旧动能,推动钢铁、铝业等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西宁特钢引入智能轧制生产线,特种钢材合格率从92%升至98%,高端产品占比超60%;海东铝业采用新型电解槽技术,吨铝电耗降1200千瓦时、碳排放减15%。全市设立20亿元转型基金,推动50余家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培育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技改贡献占比达40%,传统产业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智慧城市建设是活力的温暖载体。西宁将技术融入治理“神经末梢”,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整合18个部门数据,AI摄像头自动识别问题,派单效率提升60%、解决率达95%;智慧公交系统实现实时查车,准点率升至88%,拥堵时长减少20%;政务服务小程序覆盖230项“掌上办”,企业开办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减至0.5个。从“最多跑一次”到“主动服务”,创新让城市治理既有精度更有温度。
创新的生态:长远发展的“沃土培育”
若说创新的脉动是“种子”,创新的活力就是“果实”,创新的生态便是孕育一切的“沃土”。西宁通过政策扶持、环境优化、协同联动,打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保障落地”的全周期生态,让创新种子生根结果。
精准政策是生态的“阳光雨露”。西宁构建“顶层设计+专项政策+配套服务”体系:《“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明确三大主攻方向与硬性指标;“政策计算器”与“专员上门”确保红利精准滴灌。2024年,政策兑现资金超5亿元,惠及企业320余家,让创新主体敢投资、敢研发。
优质营商环境是生态的“土壤改良剂”。西宁以改革破除堵点,深化“证照分离”,取消备案审批78项;建立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开展“企业吹哨、部门报到”,解决诉求460余件。如今,西宁营商环境跃居西部省会前十,市场主体突破35万户,2024年新登记企业增长18%,良好环境让创新企业愿扎根、能成长。
产学研协同是生态的“根系纽带”。西宁组建“青藏高原创新联合体”,整合28家高校、院所与企业,建立“需求—成果—服务”三单对接机制。青海大学“青稞深加工技术”落地天佑德青稞酒,新增年销2亿元;中国科学院“沙棘提取物技术”与康普生物合作,产品出口欧美。全市建成12个孵化器、8个众创空间,2024年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8.47亿元,较2023年同比增长22.4%,协同联动加速成果“变现”。
开放文化是生态的“空气养分”。西宁打破“怕失败、守旧规”思维:创新大赛设“最佳失败项目奖”,“创新讲堂”普及理念,容错机制为敢为者松绑。“创新光荣、突破可贵”成为城市共识,从学生创业到企业革新,创新热情四处涌动,为生态注入文化活力。
“从0到1”的突破:创新之城踏浪而来
从湟水畔的传统重镇到西部创新重镇,西宁的创新之路,是“敢为创新先”的突破史,更是“能为破局者”的实践史。脉动赋予不竭动力,活力展现发展质感,生态筑牢成长底气。
站在新起点,西宁以三维聚力打破地理与资源局限,在青藏高原筑起活力创新之城。随着科研平台更强、新兴产业更大、民生服务更暖,西宁必将在创新浪潮中持续踏浪前行,书写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与“从1到N”的跨越,成为西部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记者 王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