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龙 杜亮
《神农河湟·彩陶神韵》是一部讲述中华古老河湟千年文明的大型原创舞蹈诗。全篇通过丰富的舞蹈语言、声光效果和音乐呈现,再现了黄河流域先民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赞颂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与智慧。该舞蹈诗创作背景是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尊重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神农河湟·彩陶神韵》其内容叙事取材河湟古文物,杂糅上古昆仑遗风,具有极强的历史文化价值。舞蹈诗以黄河中上游的先民制作的彩陶为切入点,通过艺术手法再现了人类早期文明的生活、劳动和精神面貌,突破了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以舞蹈艺术形式进行“活态”表达并再现于当代。
彩陶作为河湟文化的重要代表,记述了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创作者通过考古资料,系统梳理了这一时期的文化元素,将其与现代编舞相结合,巧妙地再现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这文本再造的方式不仅让观众重温了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也督促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卓越成就。
舞蹈诗的主题内涵深刻,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她不仅仅是当代艺术对古代生活的再现,更是艺术哲思对人类文明起源的追溯。创作者通过舞蹈元素传达了三大核心主题——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劳动创造幸福以及对祖先智慧的崇敬。在舞台上,舞者们用优美的肢体语言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互动、合作与依存,展现了先民们通过劳动战胜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历程,将那些原本记述在彩陶上的历史符号进行活化且在翩翩舞姿下再现千年的琳琅胜景。整部作品在情感上也满溢着创作者对祖先智慧的敬仰,对生命力量和人类创造力的讴歌。
作品艺术表现形式新颖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在舞台舞美设计上摒弃浮夸、矫饰而追求素朴拟真,使观演者通过表演窥见先民社会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观念,连接过去与现在力求传递真实的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舞蹈将背景与人物、道具有机融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质感又充满现代审美的艺术效果。例如,舞台上通过展现大型的彩陶纹盆,可以将观众带回古代的彩陶作坊,感受到先民们在泥土中创造艺术的场景,诉说了一个水与土的生命故事。音乐创作方面既保留了古代音乐的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感和动感。打开了“古”与“今”的交融,开启“古今对话”以跨越时空的多维艺术形式为观众献上一场乐舞的视听盛宴。
在舞蹈编排上,《神农河湟·彩陶神韵》创新地融入了古典舞、民族舞和现代舞等多种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舞者们的肢体动作既有古典舞的优雅,又有现代舞的力度和爆发力,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体现了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历史发展韧性。整体编排紧凑流畅,舞蹈段落之间过渡自然,节奏明快,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都获得了极大的享受和满足。
《神农河湟·彩陶神韵》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文化教材。作品让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得以直观了解和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和辉煌。这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舞蹈诗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将这些珍贵的文化元素展现在世人面前,唤醒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身边文化的保护意识,也激发了学术界对彩陶文化的进一步研究。
“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活力”这一时代呼声,唤醒了青海历史文化的记忆,这部《神农河湟·彩陶神韵》舞蹈诗的诞生恰好回应了这一时代的呼声。“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华传统文化向度关注青海历史文化记忆,强调“古今对话”功能,以其为镜进行古今对比参照的同时将乐舞文本叙事的人文情感表达与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发展精神建设结合起来。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还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时代精神。具有弘扬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文化效能,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建设,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古为今用”的话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