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6 2025年4月21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手记

暮色中的南川工业园区,数据中心的灯火与天边未褪的霞光交织,像一片缀满星辰的绿洲。在这里,光伏板的银辉与算力设备的蓝光不再是冰冷的工业符号,而是生态与科技共生的鲜活注脚——当青海的风、高原的光化作数字经济的“血液”,当企业车间的余热与废料在循环中重获新生,我们真正读懂了“绿色转型”的温度:它不是牺牲与取舍,而是对自然馈赠的珍视与创造性转化。

南川的探索之所以动人,在于它打破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难”的惯性思维。冷凉气候成了算力中心的“天然空调”,工业余热化作冬季的供暖热源,连生产废料都在闭环中寻得新的价值坐标。这种将地域禀赋编织进产业的智慧,让绿色成为滋养新质生产力的养分。

更令人触动的,是园区里那些专注的身影:运维工程师为数据中心节能方案争论不休,企业负责人对着循环经济流程图眼中有光,政务专员在审批文件中精准捕捉政策红利。他们脚下的土地曾是工业重镇,如今却在双碳浪潮中重构发展逻辑——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发展理念的蜕变。当“零碳”从口号化作车间里的蒸汽回收管道、政策文件中的精准条款、科研实验室的废硅料纤维,我们看到的是“国之大者”与西宁实践的生动呼应。

挑战依然横亘在前,但南川人眼中的坚定让人相信:当绿色发展不再是迫于压力的选择,而是融入血脉的创新自觉,那些闪烁的灯火便不仅是工业的光芒,更是一个园区向未来递交的答卷——它证明,只要守住与自然共生的初心,紧握科技创新的钥匙,每个地方都能在时代命题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破题之笔。(记者 张永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