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书记,咱们平时事儿就够多了,还要挨家挨户敲门,会不会太折腾?”试点工作启动之初,有社区干部向东兴社区党委书记冯晓霞道出了顾虑。彼时,冯晓霞没有过多言语,只是带着这名干部走进了一化小区——这个20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曾是青海第一化肥厂的家属院,厂子破产后由社区接管,坑洼的路面、老化的管道成了“顽疾”,每逢雨天,污水便会漫到居民家门口。
刚到小区门口,两人就遇到蹲在路边叹气的王大爷。“家里下水道又堵了,污水流了一地,找了好几个人都没人管。”王大爷拉着冯晓霞的手,语气里满是无奈,“晓霞啊,不是我们不想配合社区工作,是有些事儿不知道跟谁说,说了也怕没人管。”这番话让同行的干部沉默了,也让冯晓霞更加坚定了“必须走下去”的决心。
“咱当社区干部,核心就是为老百姓办事。连老百姓的家都进不去,连老百姓家里的情况都不清楚,连他们的难处都听不到,谈何服务?”回到办公室后,冯晓霞的思考直指基层治理的核心痛点。在东兴社区,每名工作人员要面对350户居民,若不主动走访,根本无法精准识别独居老人、残疾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城馨丽锦小区的李奶奶便是走访的受益者:老人独居,家里灯坏了、水龙头漏水,因行动不便一直没能解决。社区干部走访发现后,立刻联系电工、水管工上门维修,还为她申请了临时救助。“要是你们不来,我都不知道该咋办?”李奶奶的话,成了“走访必要性”最生动的注脚。
今年以来,市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推动社区干部在一线摸实情、找方法、强作风,创新开展“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试点工作,旨在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精准掌握需求、发现问题、解决难题,夯实基层党建与政权建设根基。东兴社区作为先行试点,在实践中逐渐明晰:“走千家入万户”不是简单“跑腿”,而是夯实基层基础的迫切需要,是“枫桥经验”在西宁的具体实践,更是学习教育成果的延伸巩固。“只有走进居民家里,坐在一条板凳上聊天,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啥;只有把脚踩在社区的每一条路上,才能摸准治理的脉搏。”冯晓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