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工作日上午,记者跟随南气象巷社区网格员李萍和魏彩虹来到了她们负责的网格小区——送变电小区。一进小区大门,迎面走来的居民们便纷纷与网格员亲切地打招呼。“奶奶,早上去广场上晒太阳,那里暖和些。”“大爷,昨晚你说的单元门的事我已经跟物业沟通了,这两天就修好。”“大妈,你的爱老幸福食堂的就餐卡已经办好了,下午我给您拿过来”……一路上,李萍忙着跟居民寒暄着,魏彩虹翻着手里的台账,计划着今天要入户的居民家。李萍笑着告诉记者:“别看这个小区不大,但是楼栋分布不规则,964户居民分布在15栋楼、56个单元里,其中老年人居多,所以我们走访的频次也高,需要关照的特殊住户也比较多。”
走到12号楼时,李萍指着楼号告诉记者,这是这个小区的“熊猫楼”。为啥叫“熊猫楼”?因为这栋楼上住着5户90岁以上的老人、4户8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2户是独居老人,1户老人卧病无法下楼。听介绍就知道李萍对自己负责的区域了如指掌,她在这个小区跑的趟数可不少。“做到心中有数”,是每一位社区网格员最基础的入户标准。
当记者一行人走访时,恰巧遇到一位新搬进来的住户,李萍和魏彩虹立即跟随这位“新居民”入户。“虽然现在居民对社区工作很支持,但是入户工作仍然存在门难敲、脸难看的情况,所以一有新居民加入,我们就得主动亮明身份、上前服务。”说着,李萍认真填写随身带着的为民服务联络卡,然后介绍网格员联络电话、物业联系方式以及社区的位置、帮办事项等。居民陈兰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孩子上学,我们刚从海东市搬到了西宁,虽然人生地不熟,但是有社区的帮助我们就有主心骨了。”在和李萍一起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去年4月份以来,南气象巷社区率先开展了“社区委员下楼院服务”,按照网格划分,社区委员联合辖区派驻单位、帮办部门等,利用每周工作日的半天时间,常态化开展下楼院服务行动,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和推进,成功打造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熟人效应”。今年我市开展“走千家、入万户、访民情、解民忧”服务后,社区各网格员利用这一契机,对各自服务小区进行了一次查漏补缺。
15号楼前申请建设健身场所;11号楼主管道堵塞及时疏通;新一批老年就餐卡更换;为14号楼独居老人送餐;9号楼水管漏水……李萍细数着今年以来为小区帮办的事项。“你看,这些事项虽然看似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每一件都是关系居民生活的大事,所以我们不管是在下楼院服务还是在入户时,都会认真收集群众的诉求,能办的及时办理,当下办不了的向社区、街道上报,办不了的也会耐心为居民解释。”李萍告诉记者,虽然仍有部分居民对社区入户工作不理解,但是她凭借着多年的社区工作总结出了经验,她说:“嘴甜、退勤、办实事,居民就会像家人一样依靠你、信任你。”